巨灵鸟

电话   4000156919
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管理_ERP百科

基于供应链下的生产运营计划制订和管控

来源:巨灵鸟软件  作者:进销存软件  发布:2017/4/22  浏览次数:4515

传统企业的生产运营计划模型偏重于对内部生产和物料需求计划的编制与实行,较少考虑外部供应链的系统性和缩短外部关联企业的响应周期,已不能满足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企业亟需用一种快捷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的生产运营模式来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由此应运而生。

    基于供应链视域下的企业生产运营计划和管控系统,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供应链的系统优化,大幅度压缩了内部交易时间成本,在供应链系统柔性和敏捷性生产的支持下,明显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因此,在供应链协同环境下,企业生产管理必须跳出以单个企业的“物料需求为计划中心”的局限,转而构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模式。

    为此,本文研究在统筹供应链各环节运作的前提下,通过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对上下游相关联企业进行协调、控制、合作和优化,构建战略利益同盟,共享产、供、销、存、需等信息,制订协同生产运营计划;同时,通过对核心企业计划信息平台模型的构建,对供应链的资源进行统筹与规划,实现了持续柔性的生产机制。

一、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涵义

    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是指以客户为中心,贯穿核心企业链,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一体化控制,以合理的成本通过供应商、制造商、外包商、物流配送商、分销商、零售商,让合格的产品按时输送到终端用户,并进行业务协同和合作控制,形成一个准时有序且相互紧密关联的、信息高效传递的动态网络系统。

    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是供应链系统中最核心的环节,是基于对系统整体流程的优化与资源的充分利用、计划与控制,形成可调控链条,从而能够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响应,达到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向正确的内外部客户交付正确产品的事前系统计划。

    有效的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系统包含企业所有计划和决策业务的范畴,其涉及的生产经营内容包括市场需求预测、供应链集成、新产品研发、工程设计、订单处理、原材料采购、产能调配、生产运营计划、生产制造、物流计划、资源配置、设备管理、渠道优化、客户服务、运行效能评价及人力资源的利用等环节。

    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涉及不同的时间跨度、业务流程和企业成员,在不同的计划模块中存在不同层次的定位,而各计划模块又被水平和垂直信息流连接在一起,相互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系统作为一种链式网状结构,计划制订时必须考虑各方面因素及所有成员企业的共同利益。

    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运作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各部门及各成员企业间的相互协作的程度与快速调整的能力。若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效能,甚至导致供应链的中断,使供应链相关联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失。因此,在新的管理环境下,要求转变生产运营计划制订的思维方式,既要注重微观生产环境,更要兼顾宏观供应链的运营。

    核心企业制订生产运营计划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与供应链相关企业之间进行充分、有效地协商过程,要求供应链相关联企业在信息、资源方面实现共享,通过透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实施,既可实现供应链上各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又可实现终端客户、分销、过程生产、资源支持等环节的协调。

    不断提升整体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以成本赢效益,以机会赢成本。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管理的目标是总成本、总库存、总周期最小,化生产速度最大化,客户服务及物流质量最优化,通过供应链的整体优化,使客户更满意,甚至超越客户期望,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生产运营计划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的生产运营计划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计划的稳定性

1.1 市场内外环境不确定性。

    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导致计划与实际间的差异:一是市场需求及市场外部环境出现突变,如供应商的意外变故而导致的缺货、供货质量不合格等情况;二是来自于系统内部资源的约束,如系统能力不平衡、接单无规则、设备故障、产能限制、提前期变化、人员配置不足及其流动变化大等,都会导致计划方案无法执行。

    1.2 市场需求预测的不确定性。

    市场需求会受价格变化、促销策略、新产品的出现等因素的影响。在没有实现供应链同步与协作的条件下,企业的基础数据不完整,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局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一,企业对市场真实需求缺乏准确判断,这会给计划增添复杂性;其二,内部各部门各自独立,缺乏纵向一体化的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协作理念。

    1.3 供应链系统不确定性。

    在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中,客户需求、资源供应、生产组织、物流和销售等,都存在不确定性。目前,传统计划排产以提高企业内部生产效率为导向,未形成以客户订单需求为导向的计划理念,缺乏相应的应急处理机制,因此造成企业的采购提前期普遍较长。

    采购的时间越长,供应链外部环境发生不确定性事件几率就越高,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如客户需求、资源供应、仓储、物流和销售等发生变化,势必给供应链战术层面(中层或底层计划)上的计划制订与管理带来较多问题。

    2、供应链相关联企业的协同生产理念薄弱,致使计划变动大

    2.1 协同理念薄弱造成供应链各方不同步。

    供应链相关联企业,无论是制造商还是原料供应商以及分销商,都无法从整体上获取供应链系统信息,而只是被动地掌握局部信息。通常情况下,上游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下游企业则根据需求匹配自己的生产能力,以自己最优产量为最佳生产运营计划,但相关联企业的最大生产能力叠加并不等于整个供应链的最大产能。

    上下游企业的生产运营计划由于缺乏协调导致相互冲突,无法发挥各企业的生产优势,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的情况时有发生,最终导致交货期延迟、服务水平下降、竞争力减弱等问题,直接影响产业利益和声誉。

    2.2 生产运营计划的制订缺乏敏捷性和集中性。

    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发生紧急状况需调整前工序生产运营计划,而前工序不稳定的生产运营计划又进一步导致生产紊乱与质量低下,致使前工序难以做到均衡生产,进而造成后工序时有停工待料的现象。

    又因客户订单需求变化,或内部突发性事件,或供应商延误供货等因素,原生产运营计划不能有效执行,面临调整的范围和内容较多,造成生产缺少连续性和混乱,加之生产运营计划未能及时反应客户订单变化需求,多生产或少生产现象时常发生。

    2.3 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体系不健全。

    生产运营计划往往需要多部门分段完成,因此,要保证计划的合理性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预测相对准确;二是管理部门、层次之间的沟通要充分、协作要紧密。

    但是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设置都是以职能部门形式存在,缺乏一体化规划,导致生产的步调不一致、作业流程的不规范。最终,企业多半采取召开产销协调会的办法去协调,但由于利益不同协调起来较为困难,甚至会上升到人员和部门之间的矛盾。

    3、企业未对下游客户订单进行有效评估,导致计划失真

    营销部门为争取销售额有时未结合企业现有实际生产能力,就直接向客户承诺订单交货期,往往未经企业的内部评审,导致新订单承诺交货期少于正常生产所需周期。为了满足新订单的交货期,导致正常生产节拍被打乱,使原已制订的生产运营计划不能正常执行。

    另外,对客户的需求预测与实际需求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由于营销部与客户的沟通不够,致使预测失误而产生库存积压或者丢失订单。在实际商务活动中,多数情况下制造企业方在订单交货期与价格方面往往处于劣势位置,很多客户不太接受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过多“讨价还价”,尤其是订单的交货期方面。

4、生产运营计划缺少系统控制

    4.1 凭经验和不完整的数据分析去组织生产。

    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多、批量不固定、波动幅度大,以经验和不充分的数据分析指导下的生产计划带有一定盲目性。当客户需求或生产发生变化时,车间往往主观地进行制造顺序的安排,存在轻重缓急的订单无法得到合理安排,关键的瓶颈设备得不到合理利用,造成生产计划与实际脱节现象时有发生。

    4.2 生产运营计划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

    企业在编制生产运营计划时,缺乏对市场需求、产品预期的库存、生产能力、现有资源和原辅材料供应能力等方面的通盘考虑,然而这些数据分布在不同的供应链组织中而不能完全共享,造成供应链相关联企业之间供需脱节现象,致使生产效率低。供应链相关联企业从自身的角度考虑生产得失,从而引发企业间的冲突。

    加之,市场部经常出现插单,导致出现不急的任务先已完成,紧急的临时任务还未进行的情况,影响订单的按时交付。

三、供应链环境下生产运营计划的实施与优化

    1 提高核心企业对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度,降低采购环节的不确定性

    1.1 准确地进行市场需求预测,是合理制定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前提。

    企业只有既了解自身状况,又知晓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状态,才能结合市场需求情况及时调整自身的生产运营计划安排,使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因此,生产运营计划部门要收集整理销售历史数据,结合月度销售明细,选择出适用于企业自身环境的预测模型,进行精确的需求预测分析,并且不断地调整与滚动。

    通过对需求预测和效益分析模型的选定和建立,为确定产品的合理生产方案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协作计划、预测与补货”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新型的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管理模式,将客户需求信息数据纳入到生产运营计划的预测分析中,同时对供应链相关联企业进行联合计划与生产排程设计,对同步生产运营计划的实施进行反馈,实现供应链协同过程中的异常信息共享,以及强化对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等,也使数据的分析提炼更具实用参考价值。

    1.2 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协作关系,带动供应商参与到生产计划制定过程中,是保证计划顺利执行的重要条件。

    建立互信机制,并保证合作企业具有与采购企业共享相关信息的权力,包括订单预测和生产信息的共享等,是供应链生产计划能否顺利构建和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

    1.3 把信息管理纳入计划部门。

    通过开辟多信息渠道,如订货会、推介会、新品发布会、展销会等,以及回访、调查用户需求状况,全面客观反映市场动态,促使供求双方在及时共享数据的前提下,形成计划协调机制。此外,企业还要增强对市场信息的掌控力度,提高对市场信息分析与预测的能力,从而减少生产运营计划的变动。

    2、建立面向客户需求的供应链协同生产运营计划

    2.1 企业的制造加工过程、数据模型、信息系统和通信基础设施等,只有同步运作,才能建立面向客户的同步化生产运营计划。

    在物流支持下,通过将预计和实际的客户需求转换成可执行的生产运营计划时,整合所有相关的计划实施活动,落实各层面行动目标,并通过与分销商或物流企业的紧密合作,压缩产品销售前置期,缩短非增值的时间,加速渠道库存流转,实现需求与供应的平衡,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优化。

    2.2 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下的生产是网络化、协同化生产,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存。

    以核心企业为主导,将分散型企业集合于供应链平台上,进行合作、协调,这就要求各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及时进行信息的沟通、共享、跟踪、反馈与合作,建立有效的内外协调响应机制。只有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各企业之间掌握充分的信息并将其统一集成,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生产的同步化以及生产的高度协作化,使上下链在统一的节奏下进行生产安排,为生产运营计划的可行性提供了基础保证。

    因此,要求企业对计划的信息有较强控制能力,在将需求计划信息传递给上游企业的同时,能够同步获取上游企业反馈而来的供给计划的安排。

    2.3 供应链环境下的生产模式体现的是协同生产。

    供应链各企业必须通过EDI/INTERNET 等信息化手段,实时交换生产运营计划信息,协调各伙伴之间的生产节奏,保证生产的同步性,其本质是一个由内到外、内外整合的协同价值链。这是供应链环境下生产运营计划的必然要求,是企业最终实现敏捷生产模式的必然选择。

    要实现协同生产与供应这个客观目标,就必然要实现组织管理结构的扁平化和整体的网络化管理。

    2.4 建立多代理组织模式。

    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决策模式是分布式群体决策,其生产运营计划的制订不仅要考虑到单个企业的能力、物料的供应等约束,还必须要考虑到所有成员的同步性和协作性等。因此,建立基于多代理的组织管理模式,就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基于核心企业主计划,产生一个互联信息控制平台代理,可以屏蔽合作企业之间的软硬件异构性,为合作企业基于核心企业主计划业务框架下的信息交互共享,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撑工具。多代理技术的安全性、交互性、智能性和协作性等优势,正适合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跨企业边界的需求,成为建立供应链框架结构的重要支撑技术,正日益为业界所重视。

    3、建立和完善客户订单评审模式

    3.1 进行全面的订单评审,具有双重的意义。

    不仅有利于了解生产运营计划的执行情况,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按时完成订单。核心企业应根据客户需求,整合供应链的资源,建立完善的产能负荷分析基础数据库,通过计划分派系统和终端客户系统,与供应链相关联企业和客户进行沟通、协商,准确而快速地生成制造订单,使生产能够顺利完成。

    3.2 对订单的前期评审是工作的首要环节。

    在计划部门主持下,与订单生产涉及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评审,明确其品质要求、技术保证、生产工艺、交货期等。针对订单每个环节的处理时间节点,将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

同时,生产计划人员全程监控,及时反馈过程异常,快速解决主要问题,确保保质保量和按时交付。完善的订单评审,能够使生产、仓储、搬运、运输、包装和分销等环节,趋近“零时间成本”对接,使得生产运营计划准确度和协调度得到提高,以速度和质量为优势,为企业赢取更高的市场满意度。

    4、实施提前期优化策略

    4.1 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不仅需要具有快速响应的敏捷性,还要求具有自我补偿能力的柔性,以降低缺货成本。

    因此,基于预订单思想,实施提前期的优化策略,是实现“质量管理/ 可靠性”(QCR,Quality Control/Reliability)、有效客户反应 (ECR,Effi cient Consumer Response) 管理的重要条件。关联企业在订单正式下达前,执行在“负提前期”内的资源调配等准备工作,将以生产计划为核心的订单事后流程控制,变为正式下单之前的准备流程控制,将供应链的节点串行运作,优化为并行运作,缩短多阶响应周期,减少供求环节响应时间。

    通过缩短提前期,实现供应链的柔性和敏捷性,从而提高交货期的准时性。

    4.2 实施提前期策略,有利于供应链的协调运作。

    核心企业提前一定时间,在将生产计划的预订单传递到上下游企业后,相关联企业就可以提前进行物料需求分析、技术评审、采购申购、资源调度、通用件生产、前置工序加工等基础准备工作。下游企业也可以通过信息反馈,预先了解上游企业的供给状态。

    一旦正式订单下达,就可“零等待”进入生产,从而将供求环节时间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加快了物资流转,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

四、未来发展趋势及结论

    1、智能化、全球化将是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管理的必然选择

    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系统的管控,已是大势所趋。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方法快速地植入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管理的实践当中,是信息时代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管理的必经之路。统一标准的信息化平台将给供应链相关联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优势,建设智慧型供应链协同计划信息平台,是今后关注的热点。

    另外,虚拟供应链也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它是基于全球化的信息技术而建立的动态供应链,它使各企业因摆脱供应链上的从属地位而感到平等和安全,故而能使供应链条企业效益最大化。

    同时,面对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生产运营计划与控制也必须处在一个与之匹配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采用PDCA(又叫戴明环)、ISO/TS16949:2002 五大工具、六西格玛、新旧QC 七大手法、质量屋等多种工具进行审视,查找生产运营计划缺陷所在并持续改进,从而使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

    2、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实施策略呈现多样化

    企业如何选择生产运营计划与控制的策略或策略组合,是实施供应链战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策略受制于多因素影响,如外部竞争环境和企业自身环境、不同阶段的同一种产品、同一个阶段的不同种产品、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保质期等,所选择的生产运营计划与控制策略不同,不能单纯地比较每一种策略的优或劣,而应当根据企业与环境的现状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综合评价。

    总之,要实现供应链生产运营管控系统的优化,其前提条件必须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运用有效的管理思维模式与实操工具,将分散型、经验型、手工型管理改变为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数字信息化管理,加强对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反馈,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率,达到信息实时协同化,真正提高现有生产管理水平,优化生产运营计划管理体系。

    未来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将更加注重相关联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向全球化、虚拟化、战略协同化、一体集成化、高端化、敏捷化和绿色化方面发展。当然,本文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有非对称信息情况,希望通过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相关理论和有效操作方法的更进一步改善使其落到实处。

    今后的研究我们将更多考虑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相关理论的探索和有效方法的创新,不仅仅通过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单一的操作方法,更多地会从企业的实际问题来深度思考新的有效模式。


 

来源:巨灵鸟 欢迎分享本文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